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三十三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5-16

2024515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三十三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灿教授作了题为“全球碳中和进展与影响评估”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王灿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首先,王灿教授对研究团队编写并发布的《2023全球碳中和进展评估》报告进行了介绍。他指出,碳中和转型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全球大势,目前已有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Net Zero TrackerNZT)等国际机构针对碳中和目标、行动、进展和影响开展了一系列评估,但在政策与行动追踪和国别行动进展评估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缺乏覆盖全球所有国家的、定量刻画多维度行动支撑体系(包括政策、技术、资金和国际合作等)以及考虑公平原则的进展/差距评估。因此,王灿教授的研究团队以目标、技术、资金、国际合作等维度的议题构建出涵盖169项指标的指标体系,并基于公平性视角设计出4类公平原则、15套基础分配方案、1542套子方案,对全球各国碳中和目标的进展、政策行动、转型成效、主要特点以及现存差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在目标进展方面,各国纷纷出台碳中和承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目标得分上各有千秋,发达国家在目标类型和覆盖范围完善度上得分较高,在碳中和目标的力度与公平性上排名靠后,而发展中国家情况则基本相反,过去一年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明确程度显著提高,诸多次国家级行政区积极提出、更新相关目标;在政策行动进展方面,各国的碳中和政策完整性和碳中和行动力度差异较大,发达国家国内政策行动进展突出而南北合作有待加强,发展中国家政策行动进展总体缓慢,不过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进展十分显著;在碳中和成效方面,大多数国家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现相对脱钩,但面向碳中和的脱碳进度差异较大;在国别分析方面,全球各国碳中和行动模式表现多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均有国家有突出表现,部分发展中国家亟需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在现存差距方面,气候投融资是制约发展中国家落实碳中和行动的重要障碍,国际技术转让领域存在硬技术占比偏低、非能源领域技术转让不足等问题。因此,各国应加强区域和行业层面的碳中和目标出台,并推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国际合作,以便支撑全球和国家级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未来,王灿教授的研究团队计划持续更新《全球碳中和进展评估报告》,在2024年的报告中新增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题和AI赋能量化评估。

接下来,王灿教授指出,在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后,气候政策文献的研究主题由探究碳排放降低多少转向减排路径的具体设计,由核算减排目标和责任分担的经济代价转向评估转型路径的协同效益。然而,现有碳减排政策的多维度影响评估主要聚焦于国家和区域尺度,缺乏高空间分辨率的研究,且对政策反馈的考量不足,导致难以为行动部署层面的决策提供参考。因此,王灿教授的研究团队以构建高分辨率数据集和构建具有政策反馈功能的综合评估模型为导向,开发出能够模拟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及该过程中的产业更迭、技术更新和相关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混合能源经济研究(CHEER)模型,在能源与经济模块、空气质量模块、健康影响评估模块进行拓展,并耦合社会经济变量高分辨率历史和未来情景数据集、排放源数据库、影响受体数据库、关键减排技术数据库等多维时空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家、区域和行业等多尺度的双碳战略规划与影响评估。基于该模型,王灿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无论是以可再生能源还是负排放技术为主导,中国实现碳中和都需要大幅度削减能源消费和部署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不仅如此,碳中和路径将使2060年的空气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电力部门的空气污染物排放基本清零,这两种路径将在2060年避免0.88~2.80岁的人均预期寿命损失。

最后,王灿教授对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气候政策研究新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展望。他指出,促进碳中和政策行动的关键在于识别风险与效益的总量及其时空分布,准确量化气候变化的长期效益与长期风险以解决短期风险超过短期效益的问题,进而对考虑多维风险效益的转型路径优化和行为响应机制研究提出了需求。未来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气候政策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碳中和转型多维风险和效益及其时空分布,深度减排需求的多主体行为响应机制,综合多重影响优化碳中和转型路径。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等四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多位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减排方案的比选与决策、可再生能源技术主导路径和负排放技术主导路径的关系、气候变化领域的个体行为研究与综合评估模型相结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领域的政策机制和重点方向等问题,与王灿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活跃,师生反响热烈。

在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潘勋章副教授高度评价了王灿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指出报告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在全球碳中和进展与影响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前沿思路和科学方法,也为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有益参考。潘勋章副教授指出,王灿教授研究团队编制的《全球碳中和进展评估》报告具有很高的显示度,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和范式进行了评估,同时充分考量了碳减排目标的公平性,真正做到了“顶天立地”;碳中和转型的跨系统影响研究以CHEER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为核心,实现了耦合高分辨率多维时空数据的跨系统模型扩展,在双碳战略规划与影响评估特别是健康影响评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面向碳中和目标的气候政策研究新需求分析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涉及风险和效益的权衡、AI技术的应用和多系统的耦合与协同、新一代综合评估模型开发等前沿问题。潘勋章副教授最后勉励同学们从具体问题切入,脚踏实地学习研究方法、积累数据,努力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